素有“果海糧倉”美譽的安徽宿州,坐落在黃淮海平原腹地,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記者近日走進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以下簡稱“種業科技谷”),見到了種質資源創新的碩果。
樓慧強向記者展示了兩組“皖宿1019”黃豆樣本:一組豆粒飽滿圓潤,另一組則明顯干癟。“使用了根瘤菌的豆株不僅單產平均提高10%,蛋白質含量也提升了1%至2%,同時可減少5%至20%的氮肥使用。”他解釋道,“這既增加了營養價值,又實現了土壤保護的雙贏效果。”
圖為種業科技谷工作人員展示豆秧根部布滿的根瘤和兩組“皖宿1019”黃豆樣本。記者 儲瑋瑋 攝
據介紹,中國大豆根瘤菌利用率還不高,遠低于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產國85%的應用水平,未來發展空間廣闊。自2020年起,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便與宿州當地企業合作推進根瘤菌技術產業化。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在安徽、河南、黑龍江等17個省份的大田作物種植中實現推廣應用,覆蓋面積超800萬畝。
“大豆根瘤菌接種技術憑借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成功入選安徽省2025年農業主推技術,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樓慧強說。
作為農業大市,宿州近年來以種業科技創新為核心,依托種業科技谷加速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目前,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十余家科研機構及種業企業相繼落戶,形成了集研發、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
在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由中央智能控制系統控制的智能頂置光溫室和智能人工氣候室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模擬自然界的各種氣候條件,按照科研實驗要求精準控制參數,滿足大豆從種子發芽到開花結出種子的整個生長周期需要,為科研提供理想環境。
該中心負責人段凱旋表示:“我們已在宿州種植5萬余份大豆材料,篩選出32個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系,這些新品系蛋白質含量較常規大豆提升9%以上、單產提高10%以上,為當地大豆產業的品種換代奠定了基礎。”
“種業科技谷打造的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對農田環境、作物生長、水肥管理等關鍵數據的實時監測與智能分析,大幅提升了種子繁育的精準度和擴繁能力。”宿州市鄉村振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強介紹道。
據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化平介紹,該市現有種子持證企業175家,位居全省第二。每年選育國審省審農作物品種近百個,小麥省審品種占全省三分之一,持續為國家級主推品種輸送優質資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正是中國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智能、綠色的生動寫照。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