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海報。主辦方供圖
影片《水草長生》由荀偉平編劇并執導。影片聚焦中國南方農村,講述少年廣豬仔在父母外出務工后,與祖父相依為命十年的留守生活,以“牛兩次丟失”為核心事件,呈現鄉村生活的艱辛與時代變遷。據了解,該片曾入圍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片,并斬獲第五屆中國先鋒藝術電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在2024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上,榮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藝術探索影片”獎項,并獲批國家電影局2024年度電影精品專項資金支持。
河北美術學院校長甄忠義當日表示,這部歷時十年創作的影片聚焦城鄉關系與留守兒童情感世界,既是師生影像實踐教學的重要成果,也體現了學校關注現實、注重人文的教育理念。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指出,該片以溫情克制的筆觸,為鄉村變遷中的留守群體塑造了生動的銀幕形象,既呈現鄉村生活的本真質感,更借留守兒童、鄉村空心化等議題,揭示了個體命運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及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社會的交融。
《大眾電影》雜志社社長鄭陽認為,《水草長生》影像風格極具辨識度,長鏡頭完整呈現插秧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從彎腰插苗時膝蓋的弧度、稻穗風中搖曳的韻律,到指尖分秧的細微動作、水珠滾落稻葉的瞬間,細膩捕捉勞動之美,令觀眾仿佛置身稻香田野,親歷農忙煙火氣息,沉浸感強烈。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雜志主編皇甫宜川將影片解讀為關于時間、土地與生命的深刻之作,其“時間折疊”敘事手法頗具巧思。影片通過約20分鐘的段落跳轉,將主人公少年與成年生活壓縮呈現,物質環境變遷與祖孫間不變默契、對土地的恒久依戀形成鮮明對照,深刻詮釋鄉村“變與不變”的復雜肌理。
中國電影集團一級導演、中國夏衍電影學會會長江平認為,影片以固定機位與現實主義風格為基底,將鄉村細節自然融入敘事,勾勒飽含溫度的群像,留守老人的堅韌、孩童的孤獨自然流露。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將影片定位為珍貴的影像“社會生態志”,認為影片在詩意敘事與文化傳承方面的探索為高校影像教學提供了優質范例。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導演、編劇侯亮認為,影片“詩情畫意”體現于雨打窗欞聲效層次、晨霧中稻田光影等細節。作為教學實踐項目,此次河北美院教師教學與創作結合,學生全程參與實踐,形成“教學-創作”一體化互促模式。
該片制片人焦峰分享了拍攝的幕后歷程,為捕捉稻田季節變化,劇組用一年的時間拍攝了兩季水稻的生長,用非職業演員十年間真實的變化建立起一個虛構的故事,與現實形成影像的互文。他強調在藝術表達與現實呈現間尋求平衡。
專家們當日肯定《水草長生》不僅是電影創作的優秀成果,更是高校教學實踐的成功范例。
此次活動由河北美術學院主辦、《大眾電影》雜志社與該校影視藝術學院聯合承辦。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